星期二, 6月 21, 2005

評影評(三)︰最後,從回應有所思

回應有三。

(一)

沒想過自己基於不滿某些人不尊重自己所學知識而寫的一篇批評,竟演變出一場「電影」與「評論」絕對對立的爭論。既為始作俑者,只怪自己行文還欠周詳,重點討論出不來之餘,還與自己原意相違,有點像玩回力球,擲了自己後腦勺。

於是在獨立媒體那邊,稍作澄清。

當初寫那篇批評,是因為再次目睹一些不嚴謹的文章,有點義憤填膺了。花好些時間對兩篇影評做了較詳細的文本分析,最基本的動機,是希望一些在其位產生影響的學院中人(教導學生)或多讀了一些理論書的文化人(多讀幾本書不是一種貶義嘲諷,而是希望掌握了多一些知識的人能把所學投回社會),能對自己的專業多一些尊重、多一份嚴謹,不要那麼「求其」,嗡得出就嗡。但極可能本人用詞委實太義憤填膺了,於是對「空洞」、「穿鑿」地運用理論之指責,太容易被簡化理解為純粹對理論的抨擊。

所以要澄清︰

我批評那兩篇文章,並非因兩位作者使用了理論,而是他/她們用得不當。我並不是要反學術、反理論。相反,自己於好些批判理論,就獲益不少,把自己拆了─更新一下,包括容器與內容。學術理論從不是、也不應是洪水猛獸。不必看得過於高深、抱得太緊,也不必貶斥。理論是工具,一個可供思考的框架,有些比較有用,有些沒那麼有用;有其積極意義,也有其限制;有時要對之判批,有時用舊了,要扔。

再次重申,我不能接受的,是有人亂用工具。而不幸的結果是,亂用的罪名派到了理論頭上,而非「亂用」。

(二)

但是……

當我澄清自己並不是反理論的同時,並不代表我就此對引用理論持寬鬆的態度。並不代表我認為理論就能解釋一切關乎一個作品的問題。(於實在太容易被對立的兩端之間,找個說話的縫隙,有時真不太容易。我說我非0亦非100,但1至99之間找個適當位置仍路遙漫漫。)

又把老張的電影搬出來,以說明問題。

我從文化研究學得的理論對於以下議題絕對提供了有效的思考框架︰
假如,基於反對強權的立場,我想對《英雄》助紂為虐的意識型態進行批評。
假如,我想籍著《英雄》分析全球化對電影製作及閱讀的影響。
假如,我想分析《英雄》那挪用了很多其他電影文本、拼貼而成的敘事,並從中解析出一些文化脈絡、影響等。

但,理論不能助我回答,《英雄》於我,到底是否一部好看的電影?我又是否喜歡這部電影?此為之我的困惑。

政治正不正確和一部影片好不好看,應該不是相輔相承吧……
假如,我拉開肚皮,以鏡頭凝視自家腩肉半小時,字幕不斷打出「我誓死不要減肥,吹咩﹗」。
你/妳會說我的影片探討了女性身體嗎?
你/妳會說我的影片反省了主流價值觀嗎?
你/妳會說我的影片是一部女性主義短片嗎?
你/妳會說我的影片是一部好片還是一部爛片?
基於什麼標準?

Bordwell列出了電影構成的各大元素,教曉我如何像拆零部件那樣把一部電影拆開來,卻沒告訴我,怎麼為之好,怎樣不好。

當然,我知道我的問題,會很容易指向這個答案︰藝術落到欣賞的層面,就是很主觀的感受,沒所謂客觀的好或不好,最緊要你/妳自己覺得點啫……

我都知。但是……所謂的主觀感覺,又何來純粹。當我在上一篇叩問「純粹」的時候,或許正因為我知道不存在純粹。

當有人說《英雄》的唯美鏡頭很矯揉造作、很低能,我知道那是出於一套以簡約、含蓄為好的美學準則。
當有人說《天邊一朵雲》不好看,因為導演放了太多的象徵符號;於是我問︰為什麼有太多象徵就是不好?
當有人說《天邊一朵雲》不好看,因為結構太工整;於是我問︰為什麼結構工整,是不好?
怎樣的評價,才是對作品較公平?

為什麼別人能自信地說出那些(主觀)評價,而我則不能?(只除了極少數的情況,我對某電影或創作會有很強烈的喜惡,那我就可以置任何理性解釋於不顧,只享受那直觀感受。但,這種情況,越來越少。)

我想,是因為失落了的spontaneity。Spontaneity有別於純粹。那是出於一份自信,相信自己的一套價值觀,而置旁的於不顧。但偏我的直觀感覺,很多時候已為懷疑所替代。懷疑是出於不能相信,不能把自己放置到任何位置。其實是出於害怕,害怕任何立足點的不足與「錯」。

摸到象鼻而敢於宣稱象鼻等於象的瞎子,是快樂的。而我,是個沒有膽的瞎子。

其實說到底,這只是我很個人的困惑,我想。

(三)

從一些回應中,讀到這樣的想法︰「理論」(或深化閱讀)是學院的事,「一般」觀眾根本沒必要知道。

這種說法,我不太認同。

首先,我認為對一個寫作影評的人而言,不應有一般讀者與專業讀者之分。一個作者如運用了理論去解讀電影,而獲得新的視點、角度,那絕對是有積極意義的。只要略花筆墨把學術詞彙解釋一下不就行了,這本身就是一種知識的傳播。總覺得,有幸於較佳位置掌握較多知識的人,是應該把知識以另一種方式,投回到社會的。願不願意這樣做是一回事,做不做得到是寫作技巧的磨練。也是學術詞彙如何與日常用語銜接的問題。

而所謂的「一般」讀者,如果目的只是為了找尋消費指南,那麼對於帶有議題性、意圖作深入探討的評論文章,當然可以說聲拜拜(本就井河水不相往來,何別越界踩一腳)。但假若「一般」讀者也願意去知道多一些,那麼一個良好的評論/討論互動的平台就得以建立。這是拍與看、寫與讀雙方的拉扯提升。說到這裏,在這麼多的「假如、假如」之後,有點覺得自己在天方夜談。

***********************************************************************************

隔兩天就寫幾千字,帶點自說自話自申自辯,實在有點發神經。要停一停。轉話題了。

磚是拋了幾塊出來,希望不致擲死盲公陳,能引出些什麼,一來隨緣,二來折射了我們的文化。

評影評(一)︰當電影消失於影評……
評影評(二)︰我為什麼要寫那篇長長的影評批評

5 Comments:

At 1:56 上午, Blogger isa said...

製造 noise 也好

 
At 8:36 下午, Blogger t t said...

對啊。刻下也為其他人帶來的反思。最好不過了。

 
At 1:46 下午, Blogger 小息 said...

對於熊一豆對「電影評論」抱著一匡熱誠很是感動。在一齣電影裡尋找符合某文化理論的蛛絲馬跡這種「遊戲」,我一向避之則吉。可能因為小妹大學時唸的是電影製作,此背景令我看電影時,從來只是單單純純地看其電影語言之美、敘事之精彩,以及整齣電影所流露的意境而已,即是欣賞電影之特質本身。

也許這很不入流,但我相信任何藝術品都是要用心去讀和感受,不是僅用腦去分析...我又懷疑,文化評論和電影評論是否是同一回事? 順道一提,賈樟柯的首齣長片「小武」及張藝謀的「秋菊打官打」,都是我最愛的電影之一。

 
At 9:25 下午, Blogger hans said...

我曾在04年末即英雄上映時也寫了一篇文章,旨在「反評論」,知你有讀文化研究,勉強也算自己人,介紹你看一看周蕾的《原始情欲:視象、性、人種誌與當代中國電影》,這是中譯本,她重新寫及有關張藝謀等第五代電影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給你或大家更深的反思。

 
At 6:56 下午, Blogger 熊一豆 said...

小息︰我想也無所謂入不入流,主觀感受一個作品與對其進行文化分析,本就不應是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的。當然,不同的分析、欣賞層面,也取決於作品本身的類型、內容等,很難一概而論。

再進一步說,即使主觀的審美價值,也是難以獨立於影響過我們的文化體系的。但是否每一次都要把自己連同作品一併剖開來看個究竟,是另一回事。

hans︰書讀過了。這幾年間,對周蕾的一些觀點也有了很不同的看法。待有時間,另文再述。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