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反)世貿反思
既然在這個社會這個年頭,以個人情感作書寫,總落得被一些理性又冷靜的叔父哼一出氣來個嗤之以鼻,那好,我就來徹徹底底感性。
反世貿一星期,我學到的,是自己及其他香港人的嚴重貧乏。
對於這個以追趕潮流來包裝自己的城市,貧乏所指,顯然非繫物質。韓國農民穿過這個「動感之都」,反照出吾輩香港人,作為人之平面、單薄。(這篇只把韓國農民納入視點,並非因為其他地區的農民不重要,只是這次反世貿示威中,韓國農民以其組織與規模,成為反世的主力。)
韓國農民,是立體的。農民,並不單純是一種職業劃分(如經理、文員、工程師、藝術家),而是一整套文化在人身上的靈活運用(不是僵躺在博物館裏供瞻仰的文化遺跡);他/她們身上帶著的,是多面向的生活智慧。
他/她們的示威用具,是想像力是美術,但他/她們不是專業劃分下的美術工作者。且只看這個用野芋葉與蒲葵葉紮成的示威牌,是作物與手與創意與美感的結合。農民邀我在葉條上留言,我執一筆而書,他連忙按住,示意我換另一筆才寫,原來哪一片葉上用黑筆還是白筆,也有他的考究。如果我們詫異並驚嘆於韓農的組織與效果,見微或可知著。
三步一叩那天,逢隊伍歇息時,就有鼓樂隊出來助興。一小隊人的舞蹈、擊鼓與喝喊,釋出的能量與聲勢,我不得不說,比起124安坐維園時的百無聊賴,振奮人心以百倍。而那些,也不是專業劃分下的舞蹈家、演奏家。他/她們都是,農民。
12月17日下午,示威隊伍沒有乖乖進入鳥籠般的示威區,衝過防線,競奔告士打道。我們也跟著小跑,但不消幾十米,就氣喘而牛,連忙閃過一旁,讓身後步伐齊整的隊伍跑上前去。他/她們有強健體魄、有部署、有紀律,但不是專業劃分下的軍人、政治家。
我看看自己雙手,最本事是用來打字寫作,連製作一條簡單的橫額,都笨拙狼狽。我(們)多習慣以「買」及「扔」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當然,更蒼白,是精神面貌及想像。例如,我從小就有自然界閱讀障礙,對於花草樹木菜魚瓜,我只能認得一個籠絡的概念,卻辨不出細節,及各品種間的差異︰凡魚對我來說,就只是魚。因為我只用眼睛(更多時候,是書本上的圖片)來認識這個世界,而非以手觸、鼻嗅、耳聽,來建立對世界細節的認知。沒有細節的世界,又怎能不貧乏,想像力又怎得豐盛。但那個可以觸碰摸索的世界,在現代社會裏,越退越遠(吸取以往教訓,不得不長氣特特特特此聲明,當我推崇手腦合一的生活智慧時,絕無貶抑書本知識之意,我強調的是一個整全、多面向的個人實踐)。
我開始明白,韓農反對世貿,除為了切實的生計問題之外,其實還是在捍衛一種傳統文化。當下一代無人事農,這種集生活智慧於一身的立體人,自當會流失、消失。個個都是專業培訓倒出來的模子,要找美感經驗嗎,請到藝術學院去找(一種規範的);懂得以身體語言表達自己的,請到舞蹈學院去找(一種規範的)。如此類推。在專業證書的切割下,頭腦、手腳得以舒展的空間,只見萎縮,也因此,精神面貌越見蒼白。(寫到這裏,心底一寒,我多害怕有人以考取八級鋼琴、芭蕾舞冠軍來理解我說的生活智慧之多向度,當然這本就是一種想像力貧乏的印證。)
行筆至此,別誤會,我並非旨在呼籲大家學習韓農。而是,在韓農身上,我看到了我們歷史的蒼白。這才是我們的重點。
再回到反世貿。
那天在維園,我和同行的友人,派發「農為天下本」的宣傳單張。一位農國韓民拿了單張,即替我們加上兩個字︰「農為天下之大本」。信息很直接,農產品是人之基本所需,身土不二,不應以商品化的概念對待之,放到國際市場上拼個你死我活,汰弱留強。
所以,在世貿的遊戲規則裏,撤銷補助與否,只是犧牲哪一批農民的問題而已。把農業納入整個遊戲的後果,就是全世界大量農民、不分發展或發展中國家,被淘汰(十年間,韓農的數量由六百多萬銳減一半),只有以企業化經營的大規模生產,成為生存者。
被淘汰的農民,往哪裏去?最接近我們的大陸民工,最能說明情況,他們的辛酸故事,相信大家不會陌生。犧牲了農業、農民,養肥了包括外來投資的工廠,為他們提供適時的賺價勞動力。
被淘汰了的農地,用來做什麼?大大小小的工廠,辦起來了。土地運用之失衡,對環境造成之破壞,相信眼睛與鼻子已親身體會很多,也不必我再多講。是我們讓越來越多的小孩自幼體弱多病,讓他/她們在鼻敏感與哮喘中成長。
或許,在農業早早壽終正寢的香港,講述農業之重要,需要動用更多想像力。目下這個「繁榮安定」的香港,就是靠一路割捨過去,「走」出來的。我們先淘掉了農業,繼而再淘掉工業,現在那些年資高人工高的白領高層,也被淘了。但淘來淘去,敢問,我們香港,還淘淨什麼?
我總以為,大陸接二連三的毒食品事件,足以從基本上有所啟示。沒有自己的生產,被入口產品牽了鼻子走,安全食品的貨單上,越打越多交叉,餐餐唔知買乜唔知食乜好。再問原產地為何要用大量農藥、毒物?還不是為了減低成本、增加競爭力。你說,咁搞好啲管制咪得囉,是呀,但你憑什麼去敦促人家的政府進行良好監管?別忘記,連特區政府手上的供港魚場名單,都可以是假的。
我希望,說了這些,能令多一些朋友,明白為何要反世貿、在反什麼。以及,為什麼關我們事。
昨天,到了一位朋友於沙頭角的農場。全村只剩下二十多戶老人家,並早已退耕。我們走到山上,看三十年前香港稻田的遺跡。是的,三十多年,已堪稱遺跡。假如各位認為這個地方算得漂亮,請記住其美麗並非必然,如果,有哪一天惹來地產發展商的垂青。
不要再問,為何78歲的老伯等了廿年也看不到普選。看不到自己文化之重要、隨意把自己的歷史運往堆填,不知道自己怎樣走過來,焉能知道往哪裏走下去;當民間的主流論述悖理地參與鞏固當權者的權威,堅決維護其不得被挑戰,那不禁要問,我們爭取的是什麼內涵的民主?只怕,我們引以為傲的「理性、和平」,不外乎聽話守規矩。先來,學習把想像力鬆綁吧。
最後,寫這篇文,不是要妄自菲薄,恰恰相反,就是因為已把自己過客的身份,安插在這個土地已買少見少的地方了。
*********************************************************************************
另有一些無處安放的零碎感動,不想遺留於記憶,也就放到這裏,大家挪挪被子,擠一擠吧。
12月17日那天,除了被窒息彈催出好些辛辣的眼淚,我沒有哭。雖然,那些堅硬的頭盔、盾牌在黑夜的街燈下,閃著寒光,我卻抓著一些好意,以茲對抗。在告士打道中心的石花槽,我們分著用水,你水夠嗎,我這邊還有,快些洗眼睛。在一片嘔吐、乾咳聲中,身邊一位不相識的男子,遞上一排口香糖,我不知道在這種狀況,嚼糖可有任何幫助,但欣然接下了。接著,另一位不相識的人,一手把矮小的我拉上花槽,好讓大家快些徹離這個辛辣的地段。
還有,那些途人,他/她們對暴警的圍封示以倒采、對「和平示威無罪」報以掌聲支持。或許,這些連繫,是極零碎,甚至是薄弱的,但那一時一刻,卻使我與這個城市的人,聯繫著。
請不要再說,圍觀的香港人,是無知是八掛;參與示威的人,合該挨揍。我明白,太多的涼薄,都是出於脆弱,我們多麼怕受傷害、多麼怕被欺騙,特別是感情,因為所餘本就不多。
12 Comments:
豆,我也是個勁爆感性的人。唸書的時候曾因此而沮喪,覺得自己缺乏理性思考能力,不適合做記者。但當時有位師兄勉勵︰「很多好的新聞都是由感性而發的。」五年了,這句話我一直記到今天。
共勉之。
cuiyao
cuiyao,感性是另一種思考能力,也不必然和理性對立。有時,只怕自己已流失太多。
熊一豆,你也許都知道,我跟你在很多理念和取態上有著頗大的差異。但無論如何,你這篇是我讀過寫得最好最有力量的反世貿/支持農民的文章。我希望能多讀到這種水平的文章。
嗤之以鼻有時不是出於理性,也會是看到過分亢奮的感性反射。傲慢的主觀感性遇上涼薄的嗤之以鼻,結東終斷了本來可能的對話。
BEING情理兼備(我一時也想不到好的翻譯)是件困難和痛苦,但只有情理兼備,才有革命的力量。
「在韓農身上,我看到了我們歷史的蒼白。這才是我們的重點。」
--沒法更同意了。
昨天也將我的反思整合成文,還連結了你的另一篇關於124的文章。冒眛再Trackback一次:
http://www.lazylife.org/2005/12/21/275
(回頭看見自己的缺失)
也要謝謝你指出「在這個社會這個年頭,以個人情感作書寫,總落得被一些理性又冷靜的叔父哼一出氣來個嗤之以鼻」。然而,一個立體的多面向的有歷史的,活生生的人,又怎能沒有「情」呢。
確實發人深省!
示威活動蘊含文化。不好聽的說法也有說是暴力美學的, 您的體認與描述則具體的引帶出其所謂之美學。另外, 對於產業變遷之餘的進一步文化關懷,更是深有同感! 其實香港消逝的不僅是稻田或農村,漁業也是岌岌可危。所謂香港仔風貌,或西貢/離島等已成(/漸成)廢墟的棄置荒涼小村,亦頗讓人無奈。
公爵, 您都說的很好。as,
"嗤之以鼻有時不是出於理性,也會是看到過分亢奮的感性反射。傲慢的主觀感性遇上涼薄的嗤之以鼻,結東終斷了本來可能的對話。". :-)
說得真好!
很同意感性不必然和理性對立,情理兼備也是以情為先,以理為繼。
你寫出很多我也想說的話.
[奈何發了誓, 這星期禁止寫文 :P]
看完之後, 我第一個感覺是"我們都是白痴". 由那天記者問韓國農民 "你們會不會自殺?"開始, 或者由政府宣佈 MC6的安排開始.
白痴, 是因為我們都只會湊熱鬧, 不去仔細研究 WTO這三個英文字母背後的血淚銅臭.
[大概因為要讀的文章太多... 所以不如豉油雞翼算了]
是, 我也是. 白痴, 因為我只顧著影相.
公爵大人談到的「革命」指的是..
匿名的,用不著過分敏感,你說革命、改革、改變,也無不可。這樣說會不會再更簡單清晰:「只有情理兼備,你的說話/主張才有說服力。」
謝各位,願共勉﹗
你點出了甚麼才叫"貧乏",謝謝你。
那天我沒有嘗到胡椒。但是偏受刺激著的心緒依然未能平復。
i wish i were there.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