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19, 2005

評影評(二)︰我為什麼要寫那篇長長的影評批評

我為什麼要寫那篇近四千字的關於影評的文章呢?其實挺費神的。其實並不是吃飽了撐著了。

(一)

若是三五友好下了班,摸著酒杯底,談得興起,說哪部影片裏某某與某某的對望令人聯想天上星星亮晶晶,著實關我鬼事。但,總覺得,身為學院中人(無論是助教還是導師),多讀了幾本書(很多時候是用了社會資源來讀的),在一個大眾媒體的平台發表意見,總應負一些責任。

我不介意有人通篇學術理論,我甚至不介意有人賣弄學識、拋書包,如果 ─ 言之成理的話。但可惜,更多的時候,是連基本的邏輯都欠奉。只是以文字,把生澀的專有名字強行縫合起來,令驟眼看來,像是「有啲嘢喎﹗」。

自01年至今庸庸碌碌於學院打工四年。實在經歷不少這種看似「有啲嘢喎﹗」的場合。記得有次某國際知名學者來港演講,又是以電影為研究文本。正是從某一兩部電影抽一兩場戲出來,閱讀一下男女主角的眼神是對望還是擦身而過,就讀出了極深邃的人文意義。然後,很記得,台下聚精會神的研究生,就有人回應,從張藝謀的「看與被看」處理讀出了班雅明,而從王家衛的處理就讀出了德希達。不過又是一場尋找相同與不同的遊戲而已。只不過,因班雅明、德希達之名,好像是讀出了很深奧的見解。就這樣,目睹空洞的知識被生產與再生產。其實,挺可怕的。

很多時候,這種空洞理論的生產可追溯到一個文學的本源,搞文學的人也要迎合一下潮流,搞搞電影。於是,用於研究文學的那一套,就照搬到電影上。只是換了個文本而已。於是,電影獨有的語言,可被完全置諸不顧。

我明白這就是所謂的學術遊戲,但即使遊戲,也總有玩得爛與不爛之分吧?

經常聽到一些其他範疇,如理科的學院中人說︰我們做研究多辛苦,要提出新的理論就得實實在在做實驗,哪像搞文科的,看幾本書就能說出一套理論來……

我這個文學院出身的,聽了自然不忿,但旋即想起,還不是親耳聽過一些人文學科的老師,同樣對學生說︰選擇人文學科就是為了不必死記硬背些什麼,可以吹吹水搞掂……

說穿了,就是一個「懶」字。搞人文學科的太容易被一種浪漫化情緒感染,忘了人文學科也是一種科學,也應秉持科學精神。例如,研究不應只是閉上門,望著天花板,想呀想就可以想出來的。特別是聲稱自己做文化研究的,更應跑出去多了解一下社會實況,廣集資料。

社會主流價值已不斷將人文學科邊緣化,然而從事人文學科的人,若仍耽於「吹吹水」之逸樂,而不扎扎實實做學問,談何抗衡之力量。特別在這個大學學店化之時勢。

(二)

至於影評……一直是心中一根刺。

自幼喜歡看電影。生活曾與影像世界相互滲透。但長越大,讀多了兩本書,並把電影作為研究的對象,反倒離電影越遠了。甚至,不知道看一部電影的時候,該看些什麼,如何看,如何談,如何寫。越來越難得純粹。純粹地看一部影片,好看不好看,或笑或哭或罵。

如何「看」電影,困惑久矣。

張藝謀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例子。

中學時期,班上同學較多都是看主流港產片或荷里活電影。偏我和一個同學會跑去看一些當時被稱為藝術電影的《菊豆》、《紅高樑》,於是同學把我們歸為另類。我也因著同學如何看我,而劃出自己的位置。但當時,並非為了獲得此一於友儕的優越位置而喜歡《菊豆》、《紅高樑》。當時,的碓被影片的故事、攝影、色彩深深吸引。那個階段,多麼不屑於港產片的無聊,荷里活片的通俗。

大學時代,以及初出社會,踏了半隻腳到文化、藝術圈子,始發現圈中人多對張藝謀劣評如潮,多麼矯揉造作、多核突、真係唔掂……餐桌上,這似是大家的共識、一起聲討的對象,我還敢說我覺得張的影片很好看嗎。我是個懦弱的人,只會開始檢討自己的審美價值……那些可都是「專業人士」啊,他/她們看的讀的比我多,原來這樣、如此其實是不好的……哦。在那些圈子,批判張藝謀,是一個優越位置。

然後,回歸校園。發現以歐美主導的學術圈,對張藝謀趨之若騖;當然同時,亦不乏華文學者對其口誅筆伐者,主要論調為「拍給洋人看」(這個調點是我至今不能認同的,但不在此詳述)。

這個例子再一次說明了創作是不存在一個客觀標準的。但這樣說,失去了箇中張力,沒什麼意義。或者換一個說法,一部電影如何被評價,其意義不在電影,而在於折射了觀影者自身的一整套價值觀,例如關於主體的位置等等。去發現不同的圈子如何挪用了張藝謀電影,或會是件有趣的事。

但我的困惑是,當我以後再看張的影片時,再不可能純粹,再不可得中學時的直接觀影樂趣。A 派B派C派的不同說法、論點無可避免成為我觀影時的……說得好聽是解讀工具,說得不好聽就是障礙。又或者,換一個說法,我的腦袋變成不同立場、說法的戰場。對於一個曾經視看電影為樂事的人,這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最近嘗試回到起點,問自己看電影,其實在看什麼。什麼好看,什麼不好看。又或,好與不好是否irrelevant的問題?

然後,又想到象徵的意義。最近看《天邊一朵雲》。看完覺得挺過癮,但說不上喜不喜歡,好不好看。朋友們談論箇中性意象,如鑰匙象徵陽具,打不開的皮箱、水、性慾等。說得是沒錯,但這種理性上的認知,總令我不知有什麼意義。看電影是像排列基因嗎,把一整列潛伏在影片中的象徵意義讀了出來,那又如何呢?那為什麼要拍影片呢,不如講好了,更簡單︰西瓜代表什麼,河代表什麼,吃代表什麼……回到另一個起點,象徵的運用及其意義是什麼?

是否有點什麼是不言中呢?還是,影片是看的,不是談的。於是,沉默。低眉。

是有點迷茫,還在想。


評影評(一)︰當電影消失於影評……

評影評(三)︰最後,從回應有所思

12 Comments:

At 2:35 上午, Blogger littleoslo said...

thats very true. same as , in some ways , as music critic. it is much more harder to write abt music. sometimes i am scared of an article with full of terms. anyway, it is not only abt the text but the way they write n speak, not everyone is a good writer, right? a good story teller is very very hard to be. no matter he is a director or a writer or a critic.

 
At 5:21 上午, Blogger JL said...

其實點解要將電影拆件, 然後逐一加上標簽? 假若導演真係有心隱藏的訊息, 就等有緣人去"發現"好了, 影評人何必代客抽絲剝繭, 有時抽得性起, 係唔係都解一番. 搞到在下呢d草根R晒頭.

 
At 10:54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this is exactly what i am thinking about making film/video. it is to touch people, not to be understood. yet, when i say so, it involves other issues (not to talk about them now first, back to the problems from critics).

critics, if they have any responsibility, is to expand issues, to raise various topics, to open a platform for further reading(s), definitely not a closed reading.

so writing films, like any serious research, is about facts (and you are damn right about the laziness to know more and open their eyes to the real world), and is a tactic. that is to say, from writing of a text (a film text), what do one want to raise, and talk about? tactic is the writing rhetoric, but is also the rationale and intention of the writings (if they named so much about "post-structuralism" in linguistics, they SHOULD have known).

we don't explain by encoding, we describe and narrate so to make meanings.

we don't write like we know the signs (in the popular discourse of film criticism, semiotics). rather, we better accent how the signs work, that is what you mentioned about the mean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signs, or more precisely, the signification process. we are to be aware of it to be in (if we are be out of it), not just to be in and regenerate those meanings of the signs.

i gave up semiotics, not because of semiotics itself, but how people use it in hong kong. what they do, is not even a proper and detail and careful content analysis...

you know...

the ways i experiences in "art" school turning me away from art is not art itself, and also how awful "art" as a system, limited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cinema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HERE. wish see toe going to com lit will change it, some people are hidden and they are doing very important revolution.

so in a way, by writing these, or by these writings, we are also re-inscribe "art".

i have reservations to say i do "art-work" now. but i still have confidence to say, i do art, art in a larger sense, art as part of culture in a larger sense, if we respect and really understand what cultural studies should be...

let's work harder and do more. we should.

keep the spirits.

 
At 12:39 下午, Blogger gaubinfor said...

懷疑以文化人寫影評慣用既學術研究法 , 根本唔需要睇過套戲 . 佢只需去圖書館借幾本理論書 , 企響 IFC 或皇室戲院門口睇各套戲畫頭 , 再上網找找 yahoo movies 或 imdb 套戲既大綱 , 主要演員名字 , 每日已可交篇學術論文比報館 .

更得人驚 , 某 d 影評人 , 更強調自己冇睇過某齣戲來寫 "影評" ( 係咪驚睇左某套戲會影衰作為 "文化人" 既身份 ?) , 葉蔭總最近就舉左
呢個例子
.

 
At 5:48 上午, Blogger 208/209 said...

208: 你在上篇曾說,若運用符號學作分釋工具,便不該與巴特關於Myth的概念分割開來,這說得很準。

209: 所謂研究,所謂解讀,最終目的應該為求真相。(當然什麼才是真相其實絕對主觀)若為了解拆而解拆,若為沉溺於我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驕傲,於是忘記了搞一大餐,其實是為了要解拆看起來很正常但其實不然的種種迷思的話,文化研究便了無意義了。

208: 其實羅蘭巴特當年也寫報紙專欄嘛,你看他的Mythologies寫得多有趣,既不拋書包,也一點不深澀。

209: 說回看電影的樂趣,也很同意,因為自身也有這種看文化理論多了,從此見山不是山的問題。但拍電影的人可能比我們更嚴重。想來如果一個愛電影的人當上導演,在這方面其實會很慘呢。

 
At 10:59 下午, Blogger 熊一豆 said...

208/209,

很喜歡你blog頭關於看蘑菇那句,自己也有類似心態。

其實關於影評討論,只想再澄清一句,我的用意絕不是反理論、反學術。其實正好相反。

當初最基本的動機,是希望一些在其位產生影響的學院中人(教導學生)或多讀了一些理論書的文化人(多讀幾本書不是一種貶義嘲諷,而是希望掌握了多一些知識的人能把所學投回社會),能對自己的專業多一些尊重、多一份嚴謹,不要那麼「求其」,嗡得出就嗡。

 
At 4:19 上午, Blogger 208/209 said...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At 3:38 下午, Blogger 208/209 said...

208: 這是改自兩年前一位良師的對我的評語。她說做人也好求學問也好,往往會由從前見山是山的簡單,走到見山不是山的困惑階段;到再回到見山又是山的時候,才算有小成了。

209: 所以不急呢,慢慢磨練下去,唯有見盡不是山的山,才能有天回到就是山的山。大家努力吧。

 
At 1:54 上午, Blogger isa said...

同感,同感,同感

我可以問你要那幾首 mp3 嗎?我想在睡覺時聽。但「原來你什麼都不要」聽到我好辛苦,好想哭。

多手開了個 blog,也來坐。

 
At 12:56 上午, Blogger 熊一豆 said...

isa,把歌send到哪裏呀?
不要給你「原來你什麼都不要」吧……
保重保重。

 
At 10:22 上午, Blogger isa said...

可以 send 到 yimisa@gmail.com, 夠位吧, 可要多花時間。
為什麼要把自己set 做"???"

 
At 5:38 下午, Blogger 熊一豆 said...

isa,歌已傳。
我沒有set"???",是blogger這兩天有點作怪。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