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月 01, 2005

回應Goethe︰對「教育=脫貧」一文的補充

謝Goethe的仔細分析及回應

我想「教育=脫貧」這篇文,因為情緒成分較申辯來得重,以致某些觀點被匆匆帶過,顯得粗疏含糊,僅在此略作補充說明。

大學生的前途好過沒受過教育(或只有中、小學程度)的人,這當然是常識。假若我的文章會令人誤會我要向這項常識挑戰,大概是因為我contextualize的功夫做得不足。我想指出的是,在此時此刻的香港,當我們的教育制度仍然以淘汰賽的形式進行並維持不變、其他政策亦不變(如稅制、不設最低工資等),那麼把教育視為脫貧的靈丹妙藥,是在製造一種迷思,而迴避了正真去解決貧窮的問題。

就現行教育制度而言,中五淘汰一批,中七再掏汰一批,能成功進入大學的,始終是同齡人裏面的一小撮(十多個%?)。而在那一小撮裏面,窮人家的孩子佔了多少,我不敢太樂觀。(我也很同意Manfred的觀點。是否擁有電腦等看來奢侈、但在現實社會實為必須的競爭資源,對最終能否進入大學校門,越見重要。在此想提一件事,我的一個同事,孩子小學三年級,其中一樣功課是親子group project─現在學校是越來越多這類以活動教學為名的項目─即由一群家長和孩子一起做project。結果是變成一群媽媽忙著替兒子女兒趕功課,聽同事說,其中一位媽媽沒有電腦、不懂英文、也不會打字,所以其他幾位媽媽分擔了她的工作。且不去討論該位媽媽及其孩子是否會信心受損、覺得自卑等主觀問題,但至少,他/她們的競爭力在小學階段已顯得弱了)

然而,要談脫貧,那一小撮裏面有多少是窮家小孩並非問題重心。重點在被淘汰的大多數。用國內的例子大概更能說明問題,「教育脫貧」對特別是農村的貧困孩子來講,大概產生的動力要比香港的綜援兒童更大。但一個農村裏面到底有多少人能通過讀書脫離貧困的生活?一個能成功考取省城中學繼而升讀大學的農村小孩,背後得「打低」多少同樣背景、同樣出身的人?若教育能令農村窮孩子脫貧的話,不是指他/她作為農民的生活改善了,而是教育令其脫離了農民這個身份,晉身另一階層。然而,沒能力在教育階梯上攀升的大多數,又如何?我指以教育來解決貧窮問題是個迷思,就是這個意思。

而我在當下的香港,聽到官員或學者談教育脫貧,持的是同一邏輯。這是我不能同意的。所以我要說的是,脫貧不是要讓階梯底層的人都爬到上面去(事實上亦不可能),而是要縮短兩者之間的距離。最低工資保障的想法也是由此衍生。

我認為反對最低工資保障其一普遍的理據,指會令中小企倒閉,結果反而害了工人云云,是另一種掩眼法。當然責任不在中小企,而在政府。首先要做的,是做詳盡的調查統計,到底有多少企業將因通過工資保障而面臨倒閉?受影響的中小企、大財團各佔比例如何?各牽涉的資金約為多少?以政府來說,對受影響的中小企,可以在其他方面給予一些補助或豁免,以減輕其成本負擔。這些問題通過政策釐定,並非不能解決,關鍵在於政府可有心為之、可有意從根本上改善貧窮的情況。所以前文結尾,我指斥的是政府根本無意(或無膽)運用其權責把社會資源重新分配。

另,「即使大學程度成為普遍學歷,也不可能全民皆行政人員皆專業人士」一句,的確語焉不詳,容易誤導。我的意思是指,即使進一步推想,當社會發展到大部份人均有大學學歷的時候,始終有一群人會在從事著低技術的工種(那些工種本是出於社會需要,而不是為了懲罰被淘汰者;這也是我提到分工的意思),而這群人的生活水平,一個較公義的社會也是應該要照顧到的。這同樣回到最低工資的基本想法上。

寫這篇回應時在想,「教育脫貧」大概只會是一種第三世界話語。教育只是攀爬社會階梯、改變命運的功具,教育的實質內涵為何,顧不及了。吃飯緊要。不是嘲諷,而是悲哀。特別是又想起這兩天關於中大欲改以英語授課,及其引起的議論紛紛。

最後,Goethe提到評論停留在正反方爭辯、而無所進展的問題,我這兩天也在想,怎樣才是較有意義的評/辯論,即對整個議題是有建設性、能推進的。盡力而為吧。

5 Comments:

At 1:08 下午, Blogger 熊一豆 said...

在我工作的地方,經過後樓梯到廁所,碰到清潔工人,會發現她們神色很緊張,有時明明坐在樓梯級也會立即站起來……後來問同事,才知道原來她們是"不可以"休息的﹗﹗﹗若被阿頭發現她們偶而坐一會,就會有麻煩﹗
另,有一位清潔工人,因年近退休,老頂要佢自動辭職,否則就屈佢和其他工友吵架,寫花佢個file,等佢係呢行搵唔到工……這件事是後來其他工人透露的,當時那老工人已自己走了,想要幫也幫不到些什麼……

 
At 9:27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如果適合這些低技術人士的工種變少了,那麼設立最低工資政策又有什麼作用呢?

網友

 
At 10:31 下午, Blogger 熊一豆 said...

作用就在於保障低技術工人的生活,無論那個群體的人數是多還是少。

我想你/妳的意思是指低技術工作比前減少而衍生的所謂結構性失業吧,那是另一個問題,牽涉的是綜援及福利的政策。

設立最低工資的目的並非為了解決失業。

 
At 1:07 下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作用就在於保障低技術工人的生活」
問題就在於你們覺得「低技術工人」不能生活。
如果這些工人覺得不能養活自己和家庭,他們應該去申請綜援。

亞維

 
At 12:51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目下的情況反應,接受了良好教育,只能給予個人多一點選擇不同工種的機會。就業率下降,不能有效改善失業情況是政府的責任。其實要進一步協助低下層及貧困人士,最快捷的方法不就是加薪俸稅和利得稅嗎?更多的資源就得以廣泛地惠及弱勢社群。為何壓力團體不提出來討論尋求社會共識呢?

亞維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