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8月 29, 2005

兒子腳下的窮爸爸

續前篇 「不只是─吃什麼不吃什麼」

要大部份香港人放棄凡事以經濟利益為優先考慮,可能嗎?

前一篇文章的回應中,靖然指出一般香港人一定會覺得這種想法很傻。

於是,想起青蛙背蠍子過河一拍兩散的宿命寓言。又想起墮海者死抱著錢箱寧死不放的老掉牙故事。

誰才是傻仔呢?你/妳能不吃不喝不呼吸嗎?

網上最近有不少關於安信貸款一系列廣告的討論。廣告系列有三,包括「大情人借貸四圍追女仔」、「收藏家借錢狂買啤啤熊」,以及最為網上朋友們詬病的「兒子腳踢窮爸爸」。

這系列廣告所帶出的人際價值觀固然可怖,而同樣可怕是借貸已從一種服務演變成一種消費品。

(1) 這樣的世界,你要嗎?

以往,貸款服務以「救急扶危」為招徠。俗話說,人有三衰六旺,人的確總有需要錢銀應急或周轉的時候,支付利息換取急錢,無可厚非。但安信透過廣告包裝,把借貸的應急性質,轉化為純粹消費。而這種轉化更是透過把人的情感元素、倫常關係等量為金錢來表現─有錢就有女(大情人篇),無錢就無仔(父子篇)。我們的社會,還不夠拜金嗎?還需要更多更瘋狂的推波助瀾嗎?別告訴我,媒體於人,並沒影響。

有些聲音會認為,廣告雖不甚道德,但一來信貸公司無需講求道德責任,二來社會從來就是拜金,廣告只不過是道出現實。但什麼是現實?現實是盤古初開、自來有之的嗎?

商業機構無需講求道德責任是不能挑戰的天條嗎?拜金是必然的社會導向嗎?如果連在意識上都默默認同這種邏輯的話,那我們就都是共謀,一起合力去打造一個不尊重人、只懂講錢的社會。所謂現實,就是這樣形成的。

於是記起一件事。在公國那邊記過一對母女於巴士上的對話。六、七歲的女兒纏著媽媽說要學打高爾夫球,媽媽說那很貴,要入會才能學;女兒繼而說︰咁賣咗妳夠唔夠錢?賣咗妳咪得囉……

每一分鐘,都有新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如白紙一張,然後,由我們的社會著色、填充。

當然,如果有人認為賣母求打高球、阿仔一腳伸開窮爸爸是合理及理應接受的現實,那麼,我只好為他/她默哀。

但這樣的世界,你要嗎?我不要。

(2)以錢消費錢

而在這系列廣告的消費邏輯底下,當我們借貸,其實不過是以(未來)錢消費(當下)錢,和消費一個LV手袋、Gucci時裝沒本質上的分別。分別是「買」的錢,不會表價,令我們一剎那間眼裏只有將到手的各種消費品(及其附屬的身份形象品味),而忘乎錢是要還,並且息口絕不低。

非應急借貸者,當你/妳心花怒放、物慾澎湃時,可會花一秒想一想,其實你/妳是用多少錢去買貸款呢?你/妳有能力還嗎?

但純粹責成借貸者把持不住、頭腦簡單,只是倒果為因。那些廣告宣傳品包裝華美、引人入勝,褒大將到手的消費快感,低姿態處理還款字眼、借貸利率。這種蓄意的心理陷阱,雖無法律責任,但真的責無旁貸嗎?真的可用冠冕堂皇的風涼話─願者上釣、你情我願、食得鹹魚低得渴─來開脫嗎?

(3) 「碌世代」與「破世代」

除了安信,早前一信用卡廣告,同樣掀起我的不安。大家記得「碌世代」這個新名詞嗎?面帶笑容的男男女女,直挺挺地從電視的一端「碌」到另一端。且勿論這種「大長碌」式的表達是否很湊效,但銀行明顯是意圖製造一種新的身份認同─碌卡的消費一代。

當然廣告不會提醒我們,與「碌世代」同生的還有「破(產)世代」。

這一類借貸、信用卡廣告,明顯以年青人為對象,基本上亦不考慮借貸人的還款能力。不是嗎,現在借錢越來越容易了,有糧單就可以。也就是說,願者上釣的年青人,準備好替銀行、信貸公司打長工吧。唉,生活營役,本已選擇不多,還要為了他人替你/妳預建的物慾,賠上更多自由嗎?人生匆匆,除了以「我買故我在」來實踐,還有很多別的事可以做。別賤賣自己的自由啊﹗

(4) 消費者的力量

面對企業融資借貸的強勢「發展」,我們消費者站在這種商業運作的另一端,可以做些什麼呢?

消費者最大的權力,就是不買。不買不借無良商業產品,不作能力以外的消費。這是消費者可以傳遞給製造者的聲音。總不成拿槍迫了你/妳非借非買不可﹗

當然,套阿晨的一句話︰消費權益,如公民社會民主,是要集體爭取的。若不改變我們的消費意識,一切都是空談。

市場上其中一樣最無良的無中生有商品就是瘦身產品。但當我們高姿態地不屑此類消費者的愚蠢時,也該停一停、想一想,何解這類產品得以大行其道?或許,一句不經意的「豬扒」,我、你就成了纖體公司的共謀。憑什麼期待一個個體有無堅不摧的驚人自信?﹗

討論消費,當然不只是關於消費;如前兩天討論食物,關乎的是一整套對待生活的態度。還是那個老問題︰我們對生活有要求嗎?怎樣的要求?

我當然也知道,要談轉變,的確有點像天方夜譚。但之所以艱鉅,正因為你、妳、我、她、他,還未懂得去形成一個「我們」。

寫這類文章,筆下總溜進很多口語、俚語。我知道,我寫,是寫給香港人看的。我也相信,在這個地方,並非人人都是青蛙背上的蠍子。


相關︰
香港仔公國─ 也談令人不安不該信的安信
阿Ru正傳─ 太過份了
無塵工作室─ Credit - the big bad wolf? Or misunderstood? (1)

伸延︰
小奧─ 香港,慢行

3 Comments:

At 6:03 上午, Blogger 208/209 said...

208: 一豆及各位,在倫敦看不到這系列廣告,但情節憑你們形容,可以相像。

209: 赴英前我們在廣告公司待過幾年,寫過銀行(包括借貸和信用卡)、地產商場、食品飲品和各式消費品的文案,在這裡也談談廣告人的道德問題。

208: 剛入行時,這些問題是不會多想的。公司接什麼客,上面發什麼brief下來,也沒有選擇的餘地,況且費盡心思只想把文案寫得精彩,寫得有創意。但越寫越覺得有問題。看見報紙上有大學生因拖欠卡數破產,會懷疑,他/她用的那張卡我們有沒有份宣傳?他們會不會正因為我們寫的「長達90免息還款期。投入理財新概念,生活更添姿彩。首年年費全免⋯⋯」而申請那張卡?

209: 每有負資產跳樓,我們在寫海景地產的樓書時,會想,有沒有人因此將畢生積蓄用來付首期,畢生為一磚豆腐腦打工?跳樓的人的鮮血,有沒有濺上我們的手?

208: 認識幾個做廣告的基督徒,他們在與公司簽約時,會聲明不做煙草廣告;但做了幾年,心裡知道,即使避開煙草,其他商品真的沒有道德問題嗎?安信這系列廣告過份了,挑起公憤;但那些早看慣了如同隱形了的洗腦廣告,正如現在當紅的淡水魚,不超標不犯法,並不代表沒有問題。當然我們推銷,他們買,可以說是自由經濟資本主義下,自由選擇,各取所需。但撫心自問,我不殺伯仁,伯仁還是因我而死。避不了。

209: 甚至也寫過迪士尼的稿。心底裡是極痛恨迪士尼的,但依然要把文案寫得輕鬆活潑可愛。說謊,昧心,又是否道德?

208: 因為實在寫不下去了,終於辭了工。但沒有做過廣告,能夠攢到錢來倫敦讀書嗎?經驗之談,做過廣告要脫離廣告是困難的,固然因為錢賺來容易,去得更快,消費慣了,鬆了褲頭要勒回來就難;也因為廣告稿寫得多了,自己潛移默化也就相信了;也認識不少廣告人為了養家,又或者轉不了行,即使多厭倦也得做下去。我們抽身了逍遙快活,能夠指著他們的鼻子指責,寫這些東西是埋沒良心嗎?至今依然有寫零散的廣告稿來賺生活費,又算不算是販賣自己來換取虛榮?與別人追換LV袋又有何分別?

209: 討厭廣告,卻也明白廣告人;不同意廣告工業的本質和運作,但對行業裡的人,有曾經同舟的體諒。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208: 這是教人爭議的題目,這裡只想提出來討論,無意罵戰。最後想與同行分享三句話:1)不做廣告之後我們很快樂;2)不做廣告,真的還有很多別的可以做;咬緊牙根,總會找到新路;3)或許我們終歸逃不過資本主義的巨輪,但曾經掙扎,曾經反思,到底是有分別的。

209: 還有,寫得太長了,一豆,不好意思。

 
At 4:12 下午, Blogger 208/209 said...

208: 一豆,收到妳的留言了。沒有問題。期待妳和各位的回應。

 
At 11:40 上午, Anonymous 匿名 said...

熊一豆,謝謝你在前一篇回覆我的回覆。

講到「瘦身」這個現象,其實跟借貸這個話題同樣可以講十天也講不完。「瘦身」讓我想到班雅明在《商場研究計劃》論述時裝。其實時裝更是「瘦身」成行成市的「幫兇」。班雅明大概這樣說:「人的身體必須永遠年輕才能表現出時裝的新」(馬國明《班雅明》p. 122),換一些字詞,今天流行被認為好的時裝都要求人要夠瘦削才穿得好看,甚至大批生產的衣飾,也假設了穿的人的身裁尺寸比例,例如胖而矮的人找到合身高的衣服,但通常都會太窄,寬一點的卻可能不合身高。

由借貸到瘦身這些討論,從班雅明的觀點是一種「城市商品化」的現象,見議有興趣的人讀馬國明的《班雅明》第三章〈商場研究計劃〉。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