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反省反反省
這幾天,在想一些近來經常被媒體廣泛運用的詞彙。先說「反省」。
當每次發生很「埋身」的災難,我們總會說要學到些什麼,反省些什麼;否則……否則什麼呢?大抵不「學會」些什麼,是對災難死者及一切損失的大不敬。這幾天,電視、報章經常聽到讀到「要反省要反省」,但我豎起耳朵去留心,卻往往沒了下文。為什麼在「反省」二字之後,我聽不到關於人類和地球之關係的深刻思考,也沒聽到在實踐上,有什麼積極的行動被提出。為什麼聽到的又是「幸福不是必然」、「珍惜眼前」?這些「道理」及「教訓」,這兩年間,在沙士、禽流、羅文張國榮梅艷芳黃霑離世時不是已說過學過不只一次了嗎?是我們冥頑不靈,學來學去也學不會?是我們罹患嚴重健忘?還是,覺得要說些什麼卻不知該說什麼;然後,「反省」成為失語徵候?
「反省」這個詞在我們的社會的確被說得很濫。看一套話劇,可以得到反省;看一齣電影,可以得到反省;聽一首歌,可以得到反省;目睹人間慘劇,可以得到反省……直至,「反省」二字的意義等同及止於其被宣之於口。
別誤會我意圖把自己從上述的「我們」中抽離出來,佔領一小角道德高地孤芳自賞;很多時候,那些「我們」裏,都有「我」。例如我問自己,為什麼前年同樣在伊朗發生大地震,我除了同樣感到震驚之外,卻沒有想過去捐款救災,而且那份關注轉瞬即逝?我知道自己,是在以近親遠疏、「針要吉到肉才知痛」的邏輯,去建立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若放眼世界,其實在「沒有南亞海嘯」的日子,地球上每一分鐘人類因戰亂、政治迫害、貧病、天災受的苦難決不會比眼前這個災難少,但因為太巨大、太分散、太受制於媒體建構的「針與肉」的距離,反成了一種令人麻木的「常態」。因此只有當「吉到肉」的那一刻,才會有感覺,才知痛,才會想到要做些什麼。我認清並接受自己在思考與世界之關係的這一重限制。可以做的,是如何去把這一框限制,盡可能向外挪一挪、推一推。並非出於對自身的硬性規限,而是身心開始告訴我,想要怎樣怎樣。很卑微很本份的,例如逐步減少吃動物、例如不要再貪清靜,把食物外賣回辦公室吃、例如不要忘記在書包放進購物袋……還有很多其他生活細節。我想這是一個挪動的開始。
「四海一家心連心」之類的說話,實在說不出口,倒不是這些話語本身有什麼錯,而是我距離那境地實在遠︰感受不到的,寧不說。
本來還想談今天《明報》的社論。不過夜了,明天繼續吧。
4 Comments:
這場歷史浩劫, 全球為之動容。 在留意有關新聞的同時,不禁問自己,這場海嘯所帶來的震憾, 是在於它帶走了十數萬生命, 還是在於那十數萬中包括了各國人士, 而使它能被名為"世紀災難"?
有晚聽到電視的賬災節目, 唱著那個賬災主題曲 (上天真愛開殘酷的玩笑, 那九十年代華東水災的賬災歌, 竟再一次被搬出來)
"心牽我心, 苦等於我苦"
殘忍點設想,如果沒有香港人遇難,我們會對這次災難如此關注嗎?對平時我們不甚認識的南亞各國,如果這單是地區性的災難,我們會高唱 "苦等於我苦" 嗎?
有媒體評論指中國在元旦"獨善其身",國家領導公開在元旦晚會"歡賀新年",像是十惡不赦的事情般。 在這個世紀災難剛發生的這個元旦,我們實不該慶高采烈的過, 而要給逝去的一份尊重... 因為南亞國家很"慘",所以我們不應該"高興"...這一切都好像是本地傳媒在製造著"同情心"的定義。如果在元旦那天選擇往常般渡過,是否就代表不應? 明年今日,還有人記得一年前的奪命海嘯而會和今年般"在哀痛的氣氛渡過除夕"嗎? 在這件事上同情心會有"賞味期限"的嗎? 在媒體每天的照片轟炸 (那些災民的照片的確有催淚的威力) 時, 我們要用多久時間才能過回香港的正常生活?
對上面的問題, 在這個時間也不敢多想, 怕自己會'想入非非',於是便會和成龍大哥說的"唔好諗咁多啦,香港人快D伸出你的o既援手" 背道而馳。 然而在見到平日少有進帳的捐款箱,今天竟會塞滿紙幣。香港人的同情心是不容置疑的,但也不禁問, 到底我們的同情心是自然而來的, 還是被製造出來的。 不過在這個慘劇中, 也不妨"效益主義"一下,無論如何也好,只要我們做的是真能幫到那極需幫助的數十萬人那就已經很好了。
最近常常聽到的,除了叫大家慷慨解囊幫助災民,便是大家要「學會珍惜」。我固然明白經歷了這樣一場災劫,很多人都會有所頓悟,驚覺家人寶貴,自己也應學會珍惜。但為何要在別人的「慘情」下才見得到自己的幸福?感恩的心,原來是要從這種「我比你的景況好多了」的比較中引申來的嗎?所以,當傳媒為我們建構的世界風平浪靜之時 (其實天災人禍,何嘗有止息過?),我們的幸福便無法被突顯出來,我們的不幸和缺乏便變得明顯,而又成為我們理直氣壯地抱怨的理據嗎?這不是父母在教導年幼子女要珍惜食物時的理念嗎(至少我的父母是這樣教我的)?要比較,便要有標準,那標準是甚麼?這種從比較而得來的結論,是否真的合理?
當然,再問下去,還可以問甚麼才是合理,合理又怎樣等問題。但我想說的是,我們大部份人其實一直在用著這一套幼稚的思維去衡量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的價值,以致於我們在比較中越發不快樂,越發苦毒。因為除了在這樣一個時間,我們日常生活中太容易見到比自己能幹成功富裕幸運的人了。美滿的人生,也似乎建立在你所擁有的,我們也一直發奮地要成為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我們何曾看到一個又一個美滿家庭的小人物被塑造成一個「幸福的人」?可以預見的是,當對於災情的報導逐漸減少,傳媒繼續報導一個又一個的「成功/幸福例子」,那些曾誓言從今開始要好好珍惜所有的人,又會陸續回復昔日的生活,追逐那虛幻的「幸福」......
但願,我所說的不會成真。
T
今次海嘯,我心裡沒有特別大或深刻的感觸,可說是在事件中比較冷淡的一個。對於天災,我向來相信其不可抗拒,即使人類的科技有多進步,通報預警做得多好,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傷亡,我也不覺得一個死十多萬人的「大」災難會較一個可能死十數人的「小」災難更值得關注,重要的不是數目的問題,而是每個生命都值得同樣被珍視。我們世界的悲劇實在太多太多,各種長期存在的問題像是飢餓、貧窮、疾病...大家普遍覺得是遙不可及。之前我也以為對於這些問題,身處在另一國度的我們,力量是極為有限的,我們不能改變什麼。然而經過今次之國際社會的踴躍幫忙,這個捐幾十萬,那個捐幾百萬,還有各國的組織團體的協助,所展現的力量竟然可以如斯巨大,我就想到了各種日常不是常被報導,但又確確切切發生在我們世界當中,壓迫著無數人的生活、威脅著無數生命的問題,究竟是因為邊長莫及,我們力量有限而無法解決?還是這些問題未被我們真正關注過?如果我們可以因傳媒狂熱報導而忽然愛心,那我們對世界上不幸的人的真正理解、同情與代入又有幾深刻呢?
見到所謂「中國政府和十三億中國人民對受災國家人民的深情厚意」等報導時,我對此反而比是次災難本身有更強烈的感受。政府的深情厚意似乎從不用諸本土國民身上,貧窮、文盲、農民問題、殘疾欠缺醫療、愛滋病等等中國社會的千瘡百孔,中國人民的生命和幸福何時受過同等重視?中國的文化不是最講究由親及疏的嗎?面對這類「深情厚意」的言論,我只感到虛假與蒼涼,捐贈原本是件美事,如果主要目的只作為突顯泱泱大國的氣度,那樣整件事件便頓時變得醜陋了。對無可避免的天災表現出悲天憫人的情懷,對可以避免的人禍卻袖手旁觀,最諷刺的莫過於此。
M
想到「反省」這兩個字。
我不清楚港外如何,但我覺得,近七八年來,「反省」是香港人要求人家的,獨自的自我反省兼主動懺悔,卻往往變成一種類同倒米,人人唯恐不及的行為,蓋大家會拿反省者的弱點大做文章而不予原諒。
發佈留言
<< Home